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更多等於更好?》文章報告

《更多等於更好?》文章報告
497390385 心理四 陳語揚

  讀著《在地的幸福經濟》的文本,我想到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不就是一直不斷的製造更多的欲望嗎?到底那些欲望是否真的是需要被滿足呢?人們不斷的追求,不斷賺取,就是為了得到滿足欲望之後帶來的幸福感,可是當一切的幸福感,或者說「價值感」都被量化,甚至「價格化」了呢?倘若有一天連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都可以被販賣,那是怎麼樣的世界!其實現在的情緒勞動正是如此,客服人員提供的不只是事務上的服務,更多的是情緒上的安慰,每天帶著微笑、親切有禮的語氣,這豈不是勞動嗎?在這過程中,究竟有什麼消失了?或者說,被犧牲了?

  而文章中更提到,「自由市場」這看不見的手,其實並非真的提供人們公平競爭的機會,其背後假設著人們的機會與條件都平等,但真的如此嗎?每個人身上的差異呢?家庭階級的差異呢?這些差異不僅沒被看見,更被抹平,到後面已經變成了資本家之間互相爭權奪利的遊戲了,真正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們,就像是在老鼠籠子裡不斷奔跑,為了討生活而掙錢的小老鼠,不斷在自由市場的巨輪中奔跑著,私以為能突破這處境,而且相信著「只要我夠努力,就能夠成功」、「我得更努力工作,才不會變失敗者」,我們不得不跑著,而無條件去質疑到底是個人不夠努力,還是體制本身就已經生病了。」

  對於這次的議題,感覺最多的大概是關於幸福感吧,我想人的幸福感很難被檢測,那是很主觀的感受,但基本上來說,用Maslow的需求理論說起,基本需求要被滿足的時候,人的愛的需求、歸屬的需求,甚至到自我實現就不再是牽扯到物質生活了,那是人與人關係的層次,以及高精神層次的需求滿足,然而在這不斷在製造「新玩具、新花樣」的世界工廠裡,人與人的關係被簡化為一個一個的鍵結,比起關係的質地與深度,更重要的是生產效能,以及能帶來立即性快樂的產品創意,文章提到,有個數字是一萬美元,每個人只要能一年擁有這麼多,基本上基本需求已經被滿足了,超過的話快樂反而會下降,這揭示了一個真相,事實上,更多真的不會等於更好,我們以為我們需要更多,但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而是與土地的連結,與自然的連結,與人的連結,那才是幸福的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