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更多 = 更好?


498332603  化學三乙   馮培瑄

這個議題的探討讓我感受了很多跟以前不太的想法,自己擁有的很多,就一定代表我能夠更好嗎?  以前的我是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去獲得越多的資源或是財富,是靠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去得到,能取得的越多代表自己一定是有那個能力去得到,所以更多並沒有不好,但是當我們越來越執著於追求更多的物質與存款時,我們剩下的時間同時也變得越來越少,少的不夠陪伴身邊親愛的家人,少的不夠和朋友相聚,也許擁有得越來越多,一到了深夜卻只剩下這些冷冰冰的物質而沒有人的溫暖,《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牧羊少年第一次上街,迷戀著市集繁華的風光卻滴光了手上湯匙裡的油,就像在我們可能在努力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因為過度的關注物質而遺忘了心靈上的充實與初衷,在我們追尋更多的時候,並不包含追求更多的空虛,因為我們追求的總是更好的人生,因此那些讓我們感到真正美好的,才是真正更多可以更好的。
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對於一個社會而言,更多就等於更好嗎?更多的什麼才能讓個人和群體都有更好的生活呢?社會上有太多欺騙,儘管人們一開始總是良善而相信別人,但就像越來越多的詐騙集團一樣,濫用著人們的善心騙取金錢與其他的協助,儘管有時候只是小小的幾十塊錢或只是小便宜,卻反而更讓人感到無奈,連這樣的小小的利益都要以不誠實的手段獲得,導致現在的社會也越來越冷漠。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被欺騙,得知自己被欺騙之後再類似的情境裡就會抱持著防備的心理而變得冷漠,不論是實話或是謊話,都不再相信。或者是,在街上看見了需要幫忙的狀況,可是卻害怕被牽扯而無法脫身,越來越冷漠與疏離的人群就出現了,人跟人之間因此也存在著越來越多的不信任。我想,我們都需要多一點同理心,能夠設身處地的多幫人設想,儘管許多事情法律無法規範,同理心卻是道德實踐的必要條件。如果有一些人開始了,那就像在沙漠般的街頭突然開出美麗的花朵,越來越多人都能抱持著同理心去對待身邊的人,那這個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即使保持著距離,卻不至於變得冷漠和獨善其身。
但是在台灣,我認為在同理心之外,我們也必須更理性並且不濫情,在我們關心公共議題的時候,不僅僅是必須思考一件事的公理及公益性,更必須依據法治的準則考量合理性,這樣更多理性的思考才能維持社會的平衡,以至於人們不會因為理盲而濫情做出了不智的決定而產生更大的損失。人與人之間,能夠多一點同理心,群體之間能夠少一點濫情多一點理性,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會變多,這才是我想得更多等於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