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這次所分享的文章中提到,在過去的五百年裡,是人類持續解放的故事。人類從過去無數的壓迫當中解脫,這也代表了過去我們所依賴的秩序也瓦解了,人們要開始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在科技持續的進步中,我們從中獲得了更多的便利性並且變得更富裕,但同時我們該付出的代價是必須變得更加孤獨,尤其在近幾十年來,我們不只是個人主義者,而是空前的「高度個人主義者」。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美國,因為他們的郊區發展使新開發住宅時,建商會預設人們是獨居的,並且設計了許多讓人們可以擁有更多私生活的空間,這顯示了人們在生活中鮮少與其他人互動了情形。在書中還舉出了康乃爾大學實驗的例子,如果全體學生都捐出自己那部分的錢,最後均分之後所得是最多的,可是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了將部分錢存到私人帳戶,這代表了本來團結合作可以獲得最大利益的事,可是人們卻選擇了保障自己的基本權益。

  我們在高度的經濟發展之下,或者該說在資本主義的潛移默化下,我們都認為人活著就是該奮鬥,只要努力成功就是我們的。一個父親為了讓女兒過好的生活天天出外工作,到頭來錢是賺了很多,可是因為工作常常沒有回家,於是老婆受不了帶著女兒跟他離婚了,最後他只剩下了錢卻沒有了家人,或許我們本來的意念是努力賺錢為了讓自己家人過好生活,可是我們是否為了賺錢為了工作而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在書中另一段提到,人們在社區生活時比自己離群索居更快樂且更健康,許多富人比起賺錢更喜歡交朋友,這再再都顯示了人們還是「群體動物」,我們都需要與別人交流,我們都需要朋友,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拋開自私的想法呢?如果我們擁有最多的是人際互動而不是物質,追求物質生活是順理成章的,但事實上,我們都過著不虞匱乏的生活,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不斷追求物質?為什麼不能了解我們該轉移重心,將我們該關心的事物從物質轉移到我們身邊的人呢?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就如上課我們所討論的,我為人人與人人為我並不是互相對立的,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才對。自私當然可以,但是如果幫了別人也能幫到自己的話,那麼幫別人自己也並沒有損失,如果夠宏觀的話,就把幫助別人當成在幫助自己,幫別人最終的目的其實是幫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想的話,那麼世界都能夠分享愛了。

  在這學期所閱讀的影片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為了生存在努力,影片所呈現的已經夠讓人震撼,然而還有更多不能透過影片傳達的呢?或許人可以選擇自私,可是如果有能力去幫助他們,或許只是相當微薄的心意,只要累積起來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這樣何樂而不為呢?在這個高步調的社會中我們該學著如何去快樂,如果已經在物質中得到很多滿足了,那麼何不將這份快樂分享給更多的人?如今我已經知道世界上這麼多誇張但是很無奈的事實,我會選擇去做、去關懷,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體認到這點。


496011097 中文四甲 王郁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