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文章分享心得

糧食戰爭 498702248企三乙 侯君潔

這次導讀節錄自兩本書,糧食戰爭生物圈的未來糧食戰爭從前言有提到目前飢餓人口為八億,而過重人口卻有十億,點出了整個議題的重要性。這個議題的癥結點就在我們消費者並沒有真正的選擇權,食品生產商的力量決定了我們的選擇,而食品生產商關心的事利潤,也就是現代食物體系核心腐敗的關鍵。在文章中,有點了一個「沒錢大吃大喝的人也可能肥胖,這是當前食物供應體系造成的異常現象」。原因就是食品製造商有絕對的動機販賣利潤較高的加工食品,即使加工食品的營養更低,所以導致如文章例子所說的超市裡穀類早餐種類比蘋果種類還多。

接下來作者提到了,現代農民的悲哀。開門見山法的告訴讀者,現在的農民沒有選擇的權利,尤其實在窮國家的農民,他們必須種植市場所要的作物,這一且都受到由企業所編製的遊戲規則有所制約。就在農民選擇越來越少的同時,權大勢大的組織、企業、政府部門的選擇範圍卻越來越大。這一切對消費者而言,這一切都太遙遠而被忽略。

在文章的三十四與三十五頁中有一個咖啡農的例子。一公斤的咖啡,咖啡農現在只能以十四分美元賣出,而一杯星巴克卻要一百元台幣。這之中的價格轉變,時在讓我感到十分難過也體會到社會的現實。文章的第三十八頁有提到食物體系的參予者與權力集中情形,從那個圖中可明顯看出,權利集中在人數最少的的中間。這是一個規模經濟的遊戲,運輸和物流業務越多,企業成本就越低。小公司被大型配送和供應商兼併,企業就擁有雙重權力,既控制種植者,也控制了消費者。在巴西有個範例,有一百多萬無地可耕種的農民,占據廢棄農場,結果這群農民的生活比依靠政府規劃生活的農民還更健康、更長壽、更文明。這一運動就是著名的「巴西無地農民運動」。

接下來文章的重點放在糧食與飢餓。為了節決飢餓問題,人們開始提倡「綠色革命」。新品種雖然有高生產力,但在生長環境方面,卻有十分嚴苛的要求,全都需要化石燃料才能滿足,帶來更多的生會與生態成本。但近幾年來,印度等地區又開始有飢餓的問題,在第一次綠色革命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企業提出了「欣綠色革命」的口號,是以基因改造技術來提高產量。

一九五零及六零年代,印度飢荒問題嚴重發生多次暴動,美國認為飢餓的人民就等於政治動盪與共產主義的散播,於是美國開始故意延後糧食援助的做法,也就是說,只要印度乖一點,美國不僅會重新恢復長期的糧食援助,也會提供新的農業技術,也就是所謂的綠色革命。由於這些新品種的種子需要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最後使得土壤中鹽分沉積過多,許多農地無法耕種。而其他無法獲得資金、土地較小或技術來購買灌溉設施與肥料的農民,都被遺棄了。這也充分說明綠色革命無法真的為農民帶來好處,他只是為都市裡的消費者提供更便宜的農作物。但事實上,印度現代的飢荒已經不是糧食缺乏,而是人們買不起糧食。掌握糧食分配的人也只有在價格夠高時才將食物送到市場上。

至於綠色革命的「機會成本」則是喀拉拉的「土地改革條例與教育法案」。這項改革方案使喀拉拉成為印度識字率最高的省分,民眾健康狀態與社會發展情況也是全國最佳。

糧食戰爭裡還有提到「生物剽竊」,企業開始利用WTO所提供的智慧財產權,將在印度流傳兩千年以上的農業知識來申請專利。

糧食戰爭裡,作者舉了許多例子,皆在說明有權、有力的國家或公司如何利用他們的權力來控制並壓榨其他叫窮困的國家。個人覺得這要從資本主義開始討論,整個世界不論政府、企業,皆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目的。沒有人在探討問題的本身、也沒有人在乎弱勢的權力。

生物圈的未來第二章最主要提到新世紀的問題,我們自己與供養我們的生物圈,我們要從揮霍的文化轉變成永續文化時,我們最多可以做到什麼樣的程度?以每個人平均所消耗的生物圈的面積來計算,每個人要達到像美國人那樣的消費水平,還需要額外四個地球才夠,這代表著人類物質文化真的太浪費了,我們也因為工業化,擾亂了地球的氮循環,造成全球暖化,破壞了地球的自然環境,種種地球生物圈的循環再生能力的衰竭,都與人類息息相關。

然而書中,以經濟學家與生態學家,做一個面對如此問題的表態,經濟學家認為地球會因為人類的智慧,人類的科技進步與發明,可以達到人類想要的生活,也能替我們解決大自然生物圈的環境問題,而生態學家則認為,地球現在已經失去了再生的能力,應該立即停止所有破壞大自然的人類活動,我認為這兩角色,很明白的顯示世界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只是聲音的大小,影響力的強弱,我無法分辨誰對誰錯,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發聲表達自己的看法、重視這個議題、重視這個地球、重視這個環境、重視人類所犯下的錯,越多人討論重視,也能將問題越理越清,讓全世界都明白我們活在什麼樣的真實世界。

接下來談論到人口的問題,每天在新聞看到饑荒與糧食問題,都是因為人口大爆炸,所衍生出來的,在這個世紀人口成長的相當可怕。人口再繼續成長一定會達到地球無法負荷,那地球被逼到極限時,究竟能養起多少人,這個答案是不明確的,因為會牽涉到地球能支撐多久?資源分配要做到多平均?大多人的生活品質要多高?這些都是現在難以推測的,就目前的糧食狀況而言,等世界人口達到90億或100億時,就會發生全球的糧食真的不夠人類所食用,要解決此問題,有兩個辦法,一就是所有人類都能吃素,二就是全球的糧食產量要增加50%以上,若是人類有一天能夠充分利用地球上的所有資源,那麼可以推估養起170億的人口,但是應該還沒達到如此地步,地球已經變成一個煉獄了。以上所有假設,在我看來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因為這些方法,牽涉到整個世界人類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都不是現在我們能達到共識或是成為可行的方法,只希望這些預測與數據能夠在人類世界傳遞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多人了解,我們真的再共同面對這個世界與人類的大問題。

接下來在生物圈的未來文章裡,比較是偏向探討生物圈的部分。人類到目前不擇手段貪求利益對生物圈產生了多少的成本。文章中的第一七三夜有提到生態系服務總價值,每年超過三十三兆美元。這個數值約為一九九七年全球所有國家國民生產毛額總額的兩倍。所以如果人類想以人工產物替換自然經濟體系的免費服務,全球國民生產毛額必須至少提升三十三兆美元。這數字大到我們平凡人根本無法想像,但我們地球人卻毫不猶豫的糟蹋、濫用這三十三兆。

人類為了求得最大利益,常常大片統一種植,忽略「保險原理」。『一個生態系中種數目越多,該生態系越穩定,生產量也越豐富』。

文章裡說明了許多小故事,來說明人們過去的所為。兩本書之所以放在意起閱讀主要是從兩個不同的觀點,來一體兩面的觀察及省思。透過兩體面的論點,這議題非常值得我們大家來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