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購物狂熱 日二乙 馬佩君


讀完購物狂熱後,印象最深刻的是社會創傷」及「消費使用」。


社會創傷」講的是關於泰國玩具工廠的女性勞工們,她們在臨時搭建的工廠裡重複組裝塑膠玩具,沒日沒夜工作,微薄的收入卻買不起自己製造的玩具給自己的孩子,而當大火延燒,便葬身在缺乏消防設施的工廠裡。

消費使用」內容主要在談論「消費主義」和「過度消費」,作者是贊同消費的,每個人當然要消費才能活下去,她質疑的是消費主義「用購物來滿足情感和需求,拿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的過度行為。」及過度消費「取用的資源遠遠超過我們的需要,超過地球能供應、負荷的量。」

這兩個章節讓我重新審視消費這件事。

曾經,我認為不斷消費才能讓一個國家擁有最基本的經濟基礎,大量的金錢流通能讓人民收支平衡,三餐溫飽之餘尚有能力負擔孩子的教育、娛樂,或者買輛代步的車,買間有小小陽台可以種些花果蔬菜的公寓,人民生活富足所得提高消費能力也相對提高,各行各業更加繁榮,因應生活需求新產品不斷出現,生活越加便利。

但是,隨著消費能力、生活品質提高,物價雖然開始膨脹卻仍舊追趕不上慾望膨脹的速度,人們開始從需要」變成想要」,誇張聳動的電視廣告極盡所能鼓勵民眾消費,街上每三步就有大型看版向你吹噓哪種商品不買可惜,哪種商品已經退流行。

為了應付這些貪婪的渴求,廠商會追求大量快速生產、低成本及廉價勞工是無可避免的,於是產品開始被粗製濫造,壓榨貧窮工人讓童工超時工作,衍生問題除了勞資衝突、貧富差距外,更因這些粗製濫造的產品使用壽命相對低、用完即丟,不僅是資源浪費更會汙染環境。更多並不等於更好。

確實,購物的當下我是快樂的,並且我認為只要身為帶有情感的生物,當你買到自己喜歡、價格也可以接受的物品時誰不會感到開心呢?

而隨著世代變遷、價值觀改變,人們花在炫耀財上面的金錢有增無減,鑽石、黃金、珠寶、名車、豪宅、名錶、名牌,雖然能夠顯示個人品味,但盲目追求、示眾炫耀的還是大有人在。品牌賣的或許除了品質最重要的仍舊是「品牌」,民眾願意購買的原因除了自身喜好、品質等等因素外,也買下了身份的認同。當你走在路上,即使穿的只是輕便家居服、腳踩藍白拖,只要你左右手各提HARRY WINSTONTIFFANYCo的袋子,哪怕裡面裝的是趁超市快打洋買來的特價肉品,大家還是會忍不住對你敬重幾分。這大概就是買名牌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購物狂熱的一部份原因除了滿足自身的購物慾外,誇張的廣告效果或許也是兇手,但更具說服力的仍舊是購買能力已被定義為一個人的身分地位,買的不只是實質商品更是身份的認同自我的價值。當你準備掏出大把鈔票購物提升自我價值時,想想遠在泰國苦難的女工們,適當的消費、適時的援助,這些紙鈔所發揮的價值會遠遠超出它們被賦予的面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