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更多等於更好文章導讀

哲學四智 唐瑋珉 496032120

文章撰寫作者做了一個小實驗,他決定只依賴當地的小農所產的食物度過整個冬天,而起初這個實驗進行得頗順利,因為當地的產物還算豐富足以給予他足夠的食物原料製作食品,但是直到最後作者一直無法吃到他渴望的燕麥才悻悻然的結束了這個實驗,雖然實驗結果似乎沒什麼特別亮眼的地方,但是實驗中間發生的一段小插曲倒是挺有趣的:即作者某天想親手做個鬆餅配上高級楓糖來享受一頓,於是他到了附近的小農場買了一袋麵粉,而他買完後又好奇的,試著去附近的超市找那些從外地來的袋裝麵粉比價,然而一比之下卻發現遠從外地運送來的麵粉居然比本地所產麵粉來的更為便宜,這件事對於作者產生了一些衝擊,於是他開始試著去了解並解釋:這種外地糧食比起本地食物更為便宜的現象是怎麼發生的?

而作者在文章中把這種奇特現象得以發生,將其歸咎為兩大因素:一個為效率的追求、另一個則為自然資源的不合理使用。

效率的追求是因工業革命後數百年來,大型機械的誕生與大量的被利用,造成農業土地利用的方式被衝擊與改變,從小農地需要數個農夫共同耕作的集約情形,轉變為一整片大農地只需要一、兩個農人來操作耕耘機即可完成耕作,不僅在耕作上更具有統一性與效率,其所需的農業勞動人口亦大量減少,因而在農事的人力成本的花費也跟著節省,成本節省下來後大農便可以此優勢壓低產品的市場價格,導致小農不僅在產量與效率上無法與大型機械化農業抗衡,連價格上的比拼也輸人一截。

但大型機械農業的效率不單是僅僅藉著機械的力量即可,更多的原因是這種農業生產型態是依附於大量自然資源的消耗上,為了使大片的耕地無論在旱季能有著與雨季相近的生產量,在運作上勢必需要大量的水源,而旱季農業水源的補給有非常大的部分是來自地下水源,過量抽取地下水來支撐這樣的農業運作模式,似乎已經成為了維持世界糧食物產豐饒假象的必要手段。而另一方面,我們的糧食也可以說是泡在石油上的產品,不僅僅因為機械化的農業需要石油來發動機械,更多的需求是來自為了應付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單一化,因而各地糧食物產必須以交通的運送來互通有無,亦或是那些為了提高作物的產量所生產的化肥、農藥,皆是石化之下的產物,我們為了讓一顆蔬菜變得更優良所需的石油能量是這蔬菜能提供卡路里能量的四倍;而將一顆蔬菜從產地運送到附近的城市所花費的石油能量,卻是蔬菜能提供卡路里能量的數十倍,而這樣不合理的農業運作模式卻被人們選擇性的棄之不顧,這樣用盡自然去強求如烏托邦般的豐饒,使得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糧食泡沫化會不會破滅,而是我們還能夠苟延殘喘多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