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購物狂熱

經濟三甲林靜園498651217

  購物,從單純的滿足需求到滿足慾望,而慾望的日益增大,使得我們對「購物」有不同於以往認知。文章裡提到:「只有四分之一顧客來購物商場之前,心中已經預設要買的商品,其餘都是在瞎拚。」書中更提到有顧客買得比他所預計的多出一大推,這代表的是大多數人們購買物品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本身的需求,他們購買的慾望已經大於他們對於物質上的需求。但那些使自己擁有好的情緒的前提必須建立自己的能力所及之下,以往使用金錢時,因為看的到錢的流失,或許會比較節制,但在信用卡的大量普及之下後,大眾不知道自己究竟花費了多少錢,只要刷一下卡簽上名即可,就如同文章裡提到:「信用卡的全然流通、便利讓人們很容易忘記他們面對的是真正的金錢。」而更因為信用卡大肆的宣傳著有先享受後付費的觀念,使人民不會懂得盤算,最後導致破產。
  然而購物的慾望又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會想要購買某樣物品,抑或是為什麼我們崇尚貴就是好的迷思?文章指出:「恐懼才是推動我們那膨脹慾望的主力-害怕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不成功。」這是我感到最有感觸的部分,這句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名牌會被推崇的原因,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人們總是不滿足於自己的現況,總是追求更好。因為害怕,希望自己與別人一樣或是比別人更好,總是拿自己與比自己過的優渥的人比較,所以只會看見自己的不足。就像文章中的一句話:「年薪十萬美元的貧窮。」一些高所得的人他們總覺得自己貧窮,為什麼?因為他們拿自己與所得比自己更高的人相比,所以覺得自己貧窮。這種比較的心理雖然是一種動力,使人們不斷的努力付出追求,也使人們進步,正因為我們有嚮往、有期待,所以我們會努力付出去得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之所以會過得舒適的原因,但那種心理也使得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喪失了許多東西,譬如我們花了較少的心思用在「珍惜」,因為只看的到自己沒有的,而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而也讓我們只享受在我們追求到某種東西時的短暫的幸福感,無法使自己常感到快樂或幸福。
  文章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標準化的人們」,大量的需求促使大量的生產,為了促進產量的提高而有了標準化的生產模式,然而這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因為標準化商品的生產也要求標準化人民的生產,而這樣的勞動,使我們生活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對於自己的工作沒有成就感,當然也就沒有伴隨而來的滿足感,這讓我們的心靈感到空虛,所以當我們無法藉由工作來使自己感到滿足時,商品及廣告等傳播媒體等便試圖填滿這種空虛。美國有許多的實境秀,譬如讓名字相同的明星和素人互相交換生活等等,為什麼人們會去看那樣的節目,就像文章中所說:「為什麼一般人那麼喜歡看『內在』的故事,喜歡藉著分享名人的私生活來滿足自我,原因在於對那些隱隱察覺自己沒有內在生命的人而言,內在生命是值得被渴望的。」這些心靈上的空虛漸漸被物質上的慾望所替代,導致了人們無窮盡的花費。
  原來,一個單純的購物的舉動,一個單純的消費動機,背後卻是有許多的因素造成,無論是自己內心的想法,抑或是外在環境的因素,都影響了我們對於購物認知,首先,我們該慶幸自己擁有消費的能力可以使自己去購物進而滿足自己,因為有大部分的人們生活水平較低,無法享受這些物質的生活。而面對大量的廣告傳播媒體的入侵,也許我們擋不住誘惑,也許我們會被蒙住雙眼,但,對於購物,依然是一句話,要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上,這才會真正的使自己感到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