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消費主義與過度消費------物質人生的省思



物質人生的省思 
經濟一甲 吳舜文 402351564
   
    「看看廣告中女明星穿上的那雙紫色細跟高跟鞋,閃亮的鞋面和氣氛的加持,難道你不會想買一雙嗎?」,「信用卡公司又推出最新的方案要回饋大眾了,怎麼能錯過這麼好康的機會呢?」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充斥著不停消費、消費使你更有魅力、有錢就是萬能,種種物質的誘惑,但消費真的能使人們快樂嗎?現今的消費已不再僅止於滿足基本需求,而是擴增至穿戴地好不好看、是否顯示出品味,甚至快要成為評量一個人的價值。消費主義與過度消費實在是需要人們關注的議題,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事實,卻不願意去面對殘酷事實的真相。
    消費是指以金錢來交換產品及服務,以滿足基本需求,而消費主義則是人與消費之間一種特殊的關係,逐漸取代人們情感交流的本質,而以逛街消費、穿戴衣物、以及人們擁有的物品來評斷一個人的價值。過度消費是指我們花錢購買過多不必要的產品,為了滿足物質需求,過度消耗地球的資源。
    人們越來越容易用消費來填滿社交情感的空虛,弔詭的是,真正能使我們快樂的並不是最新款的Prada包,亦不是蘋果公司推出的新款Iphone,而是與家人朋友共處的時光,用金錢買不到的情感交流。隨著社交關係日益冷漠,現在我們甚至可以把與鄰居間的活動、或朋友扮演的角色,轉變成可以購買的東西或服務,也就是商品,也許這種形式上的交換可以換來表面的便利,又或者填滿人們內心說不出的空虛,但真正人與人之間互動產生的情感,是無法用紙鈔換來的。
    研究指出,擁有強烈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傾向追求「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擁有許多高價值的財產是很重要的」,但這些人即使在達到最頂端的目標後,往往是不快樂的,因為他們想要更多,而這些症狀導致生活滿足感的低落,易於沮喪焦慮,還有生理上的併發症。
    以美國為例,美國人的快樂指數在1957年達到最高點,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達到過,而巧合的是,那年剛好也是消費量開始大幅擴增的起始點。前美國總統艾森豪的經濟顧問委員會聲明:「美國經濟的最終目標,是要製造更多的消費產品。」當世界開始工業化,生產線日益遽增,從前需要花上一天來生產的產品,現在依靠機器與電腦只需要一兩個小時,使得可供應的數量供過於原本所需,而企業家選擇的是繼續生產,為了獲取更多利潤。
    在國際間,逐漸有人開始提倡一種放慢腳步生活的態度,他們主張夠用就好、自者儉約,讓自己工作少一點,花費少一點,將休閒、建立社群、個人發展以及健康擺在第一優先,不再想著累積更多的東西。改變的重點不在於拒絕物質,或乾脆不消費,而是加強生活中非物質享受的部分,均衡地過生活,因為那才是快樂與安全的泉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