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血色海灣》,你/妳還想去看海豚表演嗎?兼反思


  我以前不論是去野柳海洋公園,或是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總會興奮地跑去看海豚的表演秀。一隻隻的海豚躍出水面,華麗地翻轉,總能讓大人小孩目瞪口呆。等到回過神,大家就給予海豚們最熱烈的掌聲和歡呼尖叫聲。但那些真的是海豚們渴求的嗎?

  《血色海灣》(The Cove)是拍攝於2009年紀綠片。地點發生在日本和歌山縣裡頭,一處叫「太地町」的小漁村。自古以來從事著捕捉、獵殺鯨豚的行為,因此當地的海水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都呈現血紅色。當紀錄片團隊想進入遽聞是獵殺海豚的海灣,將整個獵殺徹底公布在全世界面前時,遭到當地漁民和政府組織層層阻撓。紀錄片團隊費了一番工夫才成功偷偷地拍攝到真實的獵殺情形,以及藉著科技設備錄音到海豚的叫聲,看著血腥的畫面配上海豚死亡前的叫聲,格外具有震撼力。

  對於這部紀綠片拍攝到的內容,當地人堅稱是當地的傳統文化,卻拒絕開放讓外界去看他們的做法。而且如同紀錄片裡頭在東京街頭所做的採訪,我問了身邊許多位來自日本不同地區、年紀的朋友,沒有人知道有這樣子的事情。我的朋友們甚至連有這樣子的紀錄片都不曉得,因為這部片子除了在東京影展播過一次,便沒有在其他地方公開播放過。不禁令人想問「連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還可以那麼名正言順的用『傳統文化』當作獵捕的藉口嗎?」。像是長崎等地有吃鯨魚、捕鯨的文化,儘管很多人撻伐,但至少大家都知道有這樣的「文化」,而太地町,卻是鮮為人知,這樣的情形真的可以被稱為是傳統文化嗎?既然想用傳統文化做為藉口,不認為自己的做法不恰當的話,太地町應該可以抬頭挺胸宣傳,歡迎大家來參觀吧?何必害怕真相曝光而拼命阻擋鏡頭?

  再來一點是關於做為食用肉。日本人其實不怎麼吃海豚肉,因此才會當作比較高價的鯨魚肉來包裝販售,但其實鯨魚肉的需求量也呈現減少的趨勢;或者是免費提供為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由此可見並沒有「作為食用肉」這項需求。

  但我主要想說的是太地町有一部份的海豚是做為訓練表演用,而專門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海洋公園等地,也就是做為漁民們最主要的生財工具。影片裡頭提到海豚是對聲音很敏感,因此對於飼養在海洋公園的海豚而言,觀眾們的歡呼聲是非常大的噪音,對牠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其實豢養的這些海豚幾乎都因壓力過大而有胃潰瘍,必須投藥治療。打個比方,就像是你生病了,還要每天在很糟糕的環境下表演,這樣是不是很討厭?再加上海豚的活動量很大,需要很寬闊的空間讓牠們游泳嬉戲,但海生館、海洋公園這類的地方有辦法提供這樣的環境嗎?還有一點是圈養的海豚死亡率比野生海豚高。人類真的能夠飼養海豚嗎?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非常有力量,只要願意展開行動,就算只是對著親朋好友訴說這件事,讓大家拒絕去看海豚秀,事情一定會有所改變。商人不做賠本生意,一旦沒什麼觀眾想看,商人就不會想購買海豚,太地町的漁民也就無從販賣起,便能夠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

  其實不僅是海豚,我們可以多想想臺灣的動物園內的那些動物們,居住在那樣子的環境適合嗎?而且動物的來源是不是也應該多想想?我們因為自私想看而讓那些動物遠離自己居住的環境,搬到充滿人工味,又狹小擁擠的空間,這樣洽當嗎?前陣子看到挪威動物園的照片,並不是崇洋媚外地覺得外國一定什麼都好,只是那邊的動物園讓人很感嘆。在那邊,動物住在寬廣而且最符合牠們的生態環境,因此要走上一段路才看得到動物,而且也不保證一定會看見。我想這樣比較能夠真正的認識動物,知道是住在什麼樣的環境,而且對動物而言也比較舒適。期望有一天,狹小的臺灣動物園可以有寬闊、自然的空間,照顧著可能因為受傷而不適合再度在野外生活的臺灣本土動物,讓小孩子可以好好認識臺灣。世界各地的動物也不用再被當作商品被交易、走私,或是被抓進叫做動物園的監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